德惠: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19-04-07 11:13:42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翠翠 实习生 王伟

被誉为“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的德惠,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依托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之路。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4月,记者来到位于德惠市东南部的岔路口镇,勤劳的稻农们正忙着大棚播种育秧,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


据了解,岔路口镇水稻种植面积17000公顷,占全德惠水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品牌水稻 “德惠小町”的核心种植区,曾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水稻第一镇”。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7100元,水稻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占比高达58%。近年来,岔路口镇始终把发展稻米产业作为推动岔路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立镇产业,通过实施“五新”、强化“五抓”,全力打造“中国水稻第一镇”。


树立新理念 抓思路谋划


岔路口镇稻米产业总体态势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基地 建设不到位、龙头拉动不到位、品牌营销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岔路口镇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岔路口镇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思路。一是通过培育新主体,促进规模经营。目前,全镇以水稻生产为核心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6户,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4000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235%。二是通过品牌培育,实现优质优价。通过宣传培育,“德惠小町”稻米品种受到稻农的广泛认可。从今年的销售情况看,普通水稻每斤均价234元,“德惠小町”每斤均价320元,价格优势明显,农民得到了实惠。三是通过延伸产业链,促进多次转化增值。全镇共有稻米加工企业31家,规模较大的9家,年加工稻米13万吨,实现了加工增值。

应用新技术 抓能力提升


按照现代稻米产业发展的要求,岔路口镇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中国航天五院、黑龙江省测绘局、长春市标准研究院、吉林云耕农业有限公司在稻米追溯、北斗应用、地理信息服务、稻米产业数据平台等多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投入200万元完成我省首个乡镇级GS1溯源体系建设,实现稻米全链可追溯;投入1500万元,完成产业大数据平台、大宗交易平台、垂直电商平台建设,建立供应链体系、质量追溯体系、信用评估体系;自然资源管控体系开始建设。实施了22.25万亩水稻病虫害飞防作业和7万亩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增强了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探索新模式 抓产业链接


积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模式,将产业重心前移,以土地为核心

将种业、农业机械、测土配方、植保无人机、稻米加工厂、电商、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连接,形成产业闭环。2018年,岔路口镇以天善合作社扶贫项目做试点,通过农户签订合同、带地入股、种植订单等多种形式,将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在程家村、跃进村、河北等3个村,建立10000亩生态种植基地,全面种植“德惠小町”,极大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每公顷水稻多收入近5000元。


建立新机制 抓利益共享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农民参与、部门服务”的原则,通过引进央企、培育新兴经营主体、挖掘传统稻米加工企业潜力,积极推进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岔路口镇与钓鱼台食品、中国供销集团粮油公司吉林分公司、吉林云耕农业有限公司、湖南旺东集团及域内合作社、稻米加工企业进行了深入沟通,并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成立一家混合所有制的新公司——吉米行,包含国有股、民营股份和岔路口全体百姓公共股份,打造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最终由利益对立向利益共享转变。


发展新业态 抓市场开拓


目前,岔路口镇优质稻米远销上海、广东、江苏、浙 江、福 建、湖南等地,受到当地消费者欢迎,实现了优质优价。根据当下粮食市场的特点,在销售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背景下,鼓励企业销售方式多元化,不断发展新业态。利用数字农业体系建设,大力宣传 “德 惠小町”,不遗余力在全国讲好岔路口大米的故事,积极打造岔路口的公共品牌。创建面向全国的“德惠小町”优质稻米系列食品电商直销平台,拓宽线上销售渠道,筹建了岔路口江畔农牧专业合作 社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年交易额达到 2000多万元,每户增收4000元。


原标题:德惠: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