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吉林(历史文化)丨图们江:在一眼望三国的视线里汇入大海(9) ——图们江口:“海上丝绸之路”的爱与哀愁和一声浩叹

发表时间:2021-03-01 06:05:04  
  

图片6.png

清朝末年,随着珲春成为商埠重地,这里的航运事业再度繁荣起来。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决定珲春为开放地区,来年即辟为商埠。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在珲春疏浚图们江河道,以利于江海通航。这年五月,珲春河码头建成开港,数十家航运公司利用码头从珲春河经图们江入海,珲春城至图们江出海口100千米沿江航线成为繁忙航运通道,航运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图们江沿岸商家充分利用经图们江入日本海航行便利条件,广泛开展对日、俄、朝贸易,各国之间海上商贸活动频繁,黑顶子一带成为东北亚地区繁华商贸重镇。那时,海上航运火轮经常往来于日本海沿岸朝鲜元山、釜山和日本新潟、长崎等港口,并且远达上海。据相关资料记载,1926年,珲春已有货运船只60艘,平均载重量15吨以上。《满洲年鉴(1933)》统计:1929年,出入珲春河码头各种船只1469艘,货物吞吐量24799吨,平均17吨/艘;1930年为847艘,货物吞吐量14422吨,平均17吨/艘;1931年为1394艘,货物吞吐量25133吨,平均18吨/艘。这些货船运送的主要货物是木材和地方土特产,一般在珲春河码头装货,经图们江进入日本海,抵达土里岭、西水罗里换船装货,来往于日本海沿岸各个港口和中国上海。这条水道,在清末民初时期还是“跑崴子”的一条水路。所谓“跑崴子”,也叫“下崴子”,是清末民初贫苦农民从东北各地、关内到海参崴通过捕捞垦殖、种地放牧、经营小作坊、长途贩运来谋生这类事情的统称,类似于“闯关东”。当时“跑崴子”的水路,从珲春市起航,沿珲春河、图们江顺流而下,经防川进入日本海,到达海参崴全程300千米,顺风顺水需要3天时间,而每年5月下旬到10月下旬是走水的黄金季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从海参崴到珲春这条水道成为红色通道。一些热情歌颂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通俗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和工农革命思想的红色书刊,通过这条航线进入中国,扩散到整个延边地区甚至吉林、长春,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非常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一条充满希望的航道,却在二战时被日本人恶意阻断,至今仍未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