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

发表时间:2023-09-07 14:49:4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封面.bmp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  

第二章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一、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  

三、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  

第三章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  

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三、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  

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五、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七、加强网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四章 全方位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一、管网治网的治本之策  

二、实现多主体协同治理  

三、坚持多手段综合发力

四、深化网络生态治理

五、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第五章 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二、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三、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四、夯实网络安全基础  

第六章 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立自强  

一、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二、坚决打赢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三、加强基础研究  

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产业体系  

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第七章 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  

一、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  

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四、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推动网信企业健康发展  

第八章 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一、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二、加快制定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三、深入实施网络法律法规  

四、深入开展网络普法工作  

第九章 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一、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二、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

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  

四、推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  

第十章 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坚持党管互联网    

二、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三、加强网信领域党的建设  

四、加强网信人才队伍建设  

结语   

 

绪 论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日新月异,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活力迸发、充满希望的信息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前所未有”深刻阐述了互联网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其他科技成果所难以比拟的。互联网发展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的深刻调整是前所未有的,给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产生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纵观全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已经成为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创新理论引领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信息时代的“时”与“势”,紧密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实践,就网络安全和 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体系完备、博大精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管网治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网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促进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出耀眼的真理光芒和强大的实践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后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召开党的历史上首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统筹谋划和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我国网信事业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从发展起步到不断壮大,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网络空间主旋律更加高昂,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日益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取得突破,信息为民惠民成效显著,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加快推进,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拓展,网信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我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着网络强国阔步迈进。新时代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

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明确了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网信事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党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 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贯穿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网上舆论支持、可靠网络安全保障和有力信息化支撑。

 

第一章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把握大势,主动顺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高度重视、全面布局、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 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从信息化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大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事关网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 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前,信息革命的时代潮流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正在全球开启一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革命性意义的数字化转型,带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再造、经济结构重组、生活方式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互联网成为影响世界重要力量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对信息革命时代潮流的清醒认识、对信息化条件下治国理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自觉。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使人类从采食捕猎走向栽种畜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而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和融合应用,极大促进了劳动力、资本、能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共享,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 的重要思想,就要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牢牢把握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方向,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人类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农业革命时期,中国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一直是中央帝国,汉唐威仪。工业革命时期,我们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其标志就是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信息革命时期,我们正逢其时,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相向而行。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经过近30年努力,我国迅速缩短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网络大国。当前,信息化为我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就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 自信自立、增强历史主动,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探索,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把信息化发展时代潮流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信息化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引向了新的阶段。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未来,要看谁能更好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大势,谁能更好适应和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方向,谁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他们不可能对此给出答案。这就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信息化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 信息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为信息时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持续对信息化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回答,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信息时代发展优势,为 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打牢坚实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看,互联网是我们党面临的新的重要执政条件和执政考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确保党长期执政的高度,准确把握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刻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充分体现了党的核心在执政环境和条件发生重要变化的历史条件下,着眼党经受执政考验、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和正确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大论断郑重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互联网带来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安全已成为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信息化已成为驱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网信领域已成为大国竞争博弈的重点领域。对任何国家和政党来说,互联网是重要的执政条件,网络空间是重要的执政环境,信息化是重要的执政手段,用网治网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和体现。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就要自觉站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政治高度,把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为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探索和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党的执政规律,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使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伟大时代召唤思想创新,实践沃土孕育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深刻思考领悟中传承发展的,是习近平同志在长期的地方和中央领导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的,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和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实践中创立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革命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科技革命的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党在创建时期,就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作出了“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的重要论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要将提高国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作为一次伟大革命,放在与社会革 命同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正 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四个现代化,关键是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 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信息革命的时代潮 流,深刻洞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作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科技革命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更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而丰富的领导工作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有着长期深入的思考和不断丰富深化的论述。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指出,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强调要加强信息工作,成立信息中心,组织专业队伍,广辟信息渠道,形成耳聪目明的“蛛网型”信息网。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了“数字福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的奋斗目标,开启了福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成为今天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浙江”,指引浙江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确保网络的安全运营;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唯有激荡的大时代、宏阔的大实践,才能孕育创生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有效治理互联网,决策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委员会),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一系列重大场合、重要会议,多次就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  安全、信息化和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等作出深刻阐述。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在2015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2016年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建设网络  良好生态、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增强互联网企业使命感责任感等问题。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这次会议最突出、最重大、最核心的成果,就是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2021年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在2022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在2022年向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致贺信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关乎人类命运,网络空间未来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开创。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此为重要契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在致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一系列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植根于网络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又指导网络强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其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五个明确”。

第一,明确了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网信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网络强国建设在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方面的举足轻重作用,明确提出了“党管互联网”这一重大政治原则,把我们党对网信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网信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明确了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要按照技术要强、内容要强、基础要强、人才要强、国际话语权要强的要求,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网络攻防实力均衡的方向不断前进,最终达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攻防兼备、制网权尽在掌握、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目标。”这些重要论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规划网络强国的基本要素和战略目标,擘画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精神感召力。

第三,明确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发展、依法治理、保障安全、兴利除弊、造福人民的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坚持依法治网,让互联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坚持正确网络安全观,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坚持防范风险和促进健康发展并重,把握机遇挑战,让互联网更好造福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这些重要论述,深深植根于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实践,鲜明指出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体现了对网络强国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我们更好发展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管理互联网指明了方向。

第四,明确了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国际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等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四项原则,倡导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强调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携手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这些重要论述,描绘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为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和平发展、为人类谋文明进步的使命和担当。

第五,明确了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工作涉及众多领域,要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综合治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把握好安全和发展、自由和秩序、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辩证关系,整体推进网络内容建设、网络安全、信息化、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等各项工作。”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指导性,为新时代推进网信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把握、融会贯通。总体上看,“五个明确”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其中,“重要地位”要求我们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来认识网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战略目标”要求我们明确目标方向,按照网络强国建设的基本格局、发展思路、重点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工作;“原则要求”要求我们坚持正确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确保网信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国际主张”要求我们拓宽国际视野、强化战略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网信工作;“基本方法”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工作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增强网信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五个明确”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网信工作的内在规律,是做好新时代网信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全面、系统、深入、准确地学习宣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其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我国互联网发展治理问题的重大成果,是对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称之为这一思想的“网络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立足人类经历信息革命这一崭新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信息化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党对信息时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管网治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引领我国网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深深植根于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实践沃土,始终紧密联系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实际,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被实践所验证,引领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展现出坚实的实践基础、鲜明的实践导向和强大的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创造性。这一重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前人没有遇到过、西方有关理论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重要思想,实现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以新的理论创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新的实践成果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认识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治网之道,为我们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网信工作与10亿多网民直接相连,与14亿多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明确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统一、尊重网信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统一,为网络强国建设注入了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大势,创造性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指明了原则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这一重 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长远擘画、对人类共同福祉的高度关切,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历经百年风华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主动适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高度重视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有效治理互联网,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 发展的最大增量。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发展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长期深入的思考、科学系统的阐述,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对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全面把握,体现了对我们党经受执政考验、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忧患意识和历史担当,体现了为世界谋和平发展、为人类谋文明进步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襟。

党的二十大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步,网络强国建设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网络强国建设新篇章。

 

第二章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信息革命发展大势和国内国际发展大局,科学分析我国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深刻认识把握我们党面临的时代课题、肩负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更好担当起推进新时代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

一、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我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领风骚数千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各个时代的古代文明发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先民在培育农作物、驯化野生动物、寻医问药、观天文察地理、制造工具、创立文字、发现和发明科技、建设村落、 营造都市、建构和治理国家、创造和发展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近代以来,在快速发展的工业革命进程中,我国落后了,一度陷入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逐渐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想起这一段历史,我们心中都有刻骨铭心的痛。”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正处于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当时的统治者闭关锁国,无视世界发展潮流。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外敌环伺、内乱纷起,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 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其实,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

信息化为我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把互联网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

对互联网来说,我国虽然是后来者,但我们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推动互联网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起步稍晚,但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我国迅速缩短了同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差距,成为举世瞩目的网络大国。”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不能有任何迟疑,不能有任何懈怠,不能失之交臂,不能犯历史性错误。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是对前人的责任,也是对后人的责任。

二、 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

1994年,我国成为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成员,开启了互联网时代。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加强对互联网的领导,提出了对信息网络化“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中国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广泛普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顺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高度重视、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进,推动网信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 2012年12月到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长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增长到75.6%,手机网民规模从4.2亿增长到10.65亿,网站数量从268万个增长到387万个,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从4.68亿增长到10.38亿。现在,我国网民规模、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均为全球第一,互联网发展水平、数字经济规模等居全球第二,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网络和光纤宽带,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到100%,网信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坚持政治统领,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显著加强、更加有力。完善领导体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管互联网作为重要政治原则,科学把握互联网管理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特点,改革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机制,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委员会),着 力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省、市三级网信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县级网信机构建设扎实推进。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提出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创新发展、依法治理、保障安全、兴利除弊、造福人民”原则,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十四五”网信规划等重要文件,完善各领域、多层级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网信领域重要任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压实政治责任,制定实施《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推动党管互联网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举旗铸魂,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强化思想引领,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作为头等大事,建强网上理论阵地,创新语态表达和互动引导,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加强网上正能量内容建设,壮大主流舆论,守正创新做好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年度主题宣传亮点纷呈,举办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加强和改进网络国际传播工作,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守网上阵地,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完善网上风险防范机制,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加强网上舆情引导和风险防范,稳妥调控各类突发敏感舆情,有力批驳网上错误思想观点,坚决清理各类有害信息,强化新技术新应用安全风险评估,有力维护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三是坚持综合治理,努力营造天朗气清的良好网络生态。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推动网络治理由事后管理向过程治理、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深化网络生态治理,针对“饭圈”乱象、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多项专项整治,网络生态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推动将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实行准入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出台实施《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成功举办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网络公益工程等,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加强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引导亿万网民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四是坚持筑牢屏障,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着力提升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水平,健全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有力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应急处置能力。有序开展网络安全审查,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连续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深入推进网络安全学科和人才建设,全社会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明显提高。

五是坚持自立自强,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坚决打好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前沿技术攻关,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资源力量加大攻关力度,培育良好产业生态,加快建立自主产业生态体系,持续打通创新链、产品链、价值链,加强基础研究,强化政策支撑保障,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等取得重大成果,5G实现技术、产业、应用全面领先。软件和集成电路技术加快发展,芯片自主研发能力稳步提高,国产操作系统性能大幅提升、应用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光存储、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要成果,部分领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

六是坚持驱动引领,着力以信息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5G、IPv6、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发展统筹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朝着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方向加速演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数字产业化基础更加坚实,产业数字化步伐持续加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50.2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41.5%,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促进互联网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全面建设数字社会,推动信息惠民为民,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10亿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深入推进,加快建设数字政务, 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0亿人, “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已成现实,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9.26亿。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化促进共同富裕,接续推进网络扶贫和数字乡村建设,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成功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广泛凝聚共建数字中国整体合力。

七是坚持强基固本,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加快推进。加快网络立法进程,推动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网络领域法律法规等14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信息化等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强化网络执法,发挥执法利剑震慑作用,坚决惩治网络违法违规问题,加强网络执法统筹指导,优化网络执法工作机制,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深化网络普法,持续推动全国网络普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网站,着力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八是坚持开放共享,积极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搭建合作平台,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推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行动倡议、白皮书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日益成为国际共识。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有力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平台。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拓展,主动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深度参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多边活动,有力促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改革完善。持续扩大务实合作,打造多层次全球数字合作伙伴关系,运筹好大国网络关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网信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与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互联网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企业产业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与此同时,信息化对治国理政也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从意识形态看,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破坏,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复杂,各类社会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趋势明显。从网络安全看,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网络空间军事化趋势加剧,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大量发生。从技术方面看,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改变,互  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带来风险挑战。从国家治理看,信息化带来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就业结构和利益结构深度调整,其中的风险不可小觑。从国际治理看,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突出,我国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三、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一方面,信息革命日益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已成为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影响这场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另一方面,信息革命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信息革命为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 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创新源泉、发展动力和社会条件。

当前,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步,网络强国建设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接力百年奋斗新征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正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 力、网络攻防实力均衡的方向不断前进,最终要达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攻防兼备、制网权尽在掌握、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目标。具体来说,体现在“五个要强”上。一是技术要强,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突破,从国家层面超前谋划布局,在未来技术竞争新赛场中赢得先机、占据主动。二是内容要强,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三是基础要强,建成全球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数字经济,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服务、支撑和保障。四是人才要强,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 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支高水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五是国际话语权要强,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扩大我国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建设网络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景广阔、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努力开创网信工作新局面,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以网络强国建设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服务、支撑和保障。

 

第三章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传统传播格局带来深刻影响和冲击,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互联网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高度重视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带领全党守正创新、举旗亮剑、强基固本、正本清源,加强网上宣传引导,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善向好的态 势不断巩固,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鲜明指出,“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我们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和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委员会)会议等重要场合多次就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全面阐述了做好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先从搞乱人们思想入手。思想防线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里,意识形态工作的  重点就应该在哪里。当前,我国网民人数超过10亿,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这对人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人们关于国家、社会、工作、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要从我们党经受执政考验、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互联网,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好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升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水平,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

一是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上宣传,唱响网络空间最强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精心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创新策划传播机制,统筹做好议题设置、精准推送、分众传播、互动引导,网上宣传的频次数量、创意水平、传播效果显著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声音始终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

二是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精心组织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网上宣传,不断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一大批符合网络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现象级新闻报道和主题宣传作品相继涌现、广受好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持续提升,以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推动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三是发扬斗争精神,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重大斗争。面对严峻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在管网治网上出重拳、亮利剑,建立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网上风险防范机制,坚持“高标准”、“零容忍”,连续打赢网络意识形态关键战役,有力批驳网上错误思想,坚决清理各类 有害信息,根本扭转了过去网上乱象丛生、阵地 沦陷、被动挨打的状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得到有力维护。

四是加强网络综合治理,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加快实施,深入开展“清朗”等系列专项行动,防范资本影响舆论,严格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加快提升技术治网能力,网络空间日渐清朗。

五是加强和改进网络国际传播工作,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内宣外宣两大任务,加快推进网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选题策划和议题设置,充分对外宣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倡议,讲好中国故事,最广泛地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网络国际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六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更加完备。近年来,党中央制定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文件,将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中央巡视工作内容,各 地区各部门加快建立完善相应制度,全党齐动手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担当明显增强。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舆论生态的整体重塑,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必须全面审视、系统梳理、科学分析、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复杂,敌对势力更加倚重将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渗透最直接最便利的工具,大肆攻击抹黑、造谣污蔑,企图破坏我国稳定大局,网上舆论环境错综复杂。各类社会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趋势明显,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在网上集聚、交织、扩散、发酵,网上舆论又反过来诱导、策动、激化网下问题,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网络生态治理仍然任务艰巨,网络空间各种乱象仍然存在,网络谣言、网络诈骗、非法网络集资、网络淫秽色情、网络赌博、网络暴力、网络恶意营销、网络侵权盗版等行为屡禁不止,危害良好社会风气,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污染网络生态环境。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加快迭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发展,深度合成、元宇宙、去中心化社交、非同质化通证(NFT)等新应用层出不穷,带来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

面对当前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切实维护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上宣传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广大网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强化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精神感召力,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意志力量的主心骨、定盘星,是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活动的网上宣传报道,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把科学的理论讲透彻,把深刻的思想讲鲜活,使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风范更加深入人 心,切实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做好阐释解读,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强大实践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要围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采取的战略性举措、推进的变革性实践、实现的突破性进展、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突出做好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充分展示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脉搏、奋进步点、幸福底色,充分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进行的火热实践、发生的可喜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营造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网上舆论氛围。

提升传播实效,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既底蕴深厚,又大道至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主渠道作用,加强全媒体呈现、互动化传播、内外宣联动,创新方式方法,打造传播矩阵,

抓住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兴趣点,进行靶向宣传,加快推进各类理论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播和应用,推动理论大众化传播,让网民更好地感悟思想的光芒、真理的味道、精神的力量,使科学理论更好融入现实生活。

三、 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新空间,那就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在网络空间凝聚起亿万网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面优质的网络内容跟不上,错误虚假甚至有害的东西就会传播蔓延,因此我们必须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网上正面宣传工作成效显著,重大主题宣传浓墨重彩,网络内容建设扎实推进,网上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但同时也要看到,面对互联网给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带来的深刻变革,网上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丰富网上优质内容供给,有效传播正能量。

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首先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网上宣传工作必须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导向要求落实在首页首屏上、落实在网页编排上、落实在信息传播上、落实在跟帖评论上。坚持正确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

持续加强网上重大主题宣传。要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入开展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增强网上议题设置能力,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策划、精心安排,推出一批网上重大主题,守正创新做好网上传播,推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凝聚起万众一心向前进的磅礴力量。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内容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各方面,引导创作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影视剧、网络音视频、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民心中落地生根。

推进网上宣传创新。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媒体具有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移动化等传播特点,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正面宣传,不能搞广谱适用、大水漫灌那一套,不能‘一招鲜, 吃遍天’,靠一个腔调、一种风格包打天下”,“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坚持创新为要,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全方位创新,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要针对各类群体网上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开展分众化、差异化、个性化传播,善于化整为零,做到小而美、多而精,推动全媒体宣传、全业态传播、全平台覆盖。要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善于运用网言网语,重视技术创新,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文章,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正面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  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要加强管理引导,深入“算法”里做工作,让个性化定制、精准化生产、智能化推送等技术更好为正面宣传服务。要推动网络直播、知识分享、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健康发展,规范和创新算法推荐、人工智能、 VR、AR等新技术运用,丰富网络文化产品,将“嵌入式”、 “沉浸式”宣传融入新平台新应用,切实让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为正面宣传赋能。

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主动加强引导。现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如果我们不主动宣传、正确引导,别人就可能先声夺人,抢占话语权”,“要把握好时度效,更好凝聚社会共识”。时度效是检验网上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论是网上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  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时”,就是时机、节奏。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贵在早、贵在快,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先声夺人、赢得主动,让权威信息掌握“第一定义权”。“度”,就是力度、分寸。要因事制宜、 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效”,就是效果、实效。要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效。

对网上热点问题,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对思想认识问题,要解疑释惑,及时引导;对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及时吸纳;对合理的困难和诉求,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对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理解。发生突发事件时,正是各方关注、需要提供权威信息发布、引导网上舆情的时候,决不能失语失声。有的人怕担责任、怕惹火烧身、怕网上炒作,就不愿发声、不敢发声;有的人反应迟钝,信息发布跟不上,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天下;有的人是惯性思维,把通稿往网上一放了之,不管效果如何;有的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反而引发次生舆情;有的时候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各种误读已经传播甚 广,但有关部门的回应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千呼万唤不出来,不是半遮面而是全遮面。这些问题都要坚决加以克服。

做好网络评论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会变成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网络评论是网络信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受众面广、参与度高、互动性强,是我们凝聚共识、防范风险、争取人心的重要抓手。要善于引导、敢于斗争,既大力弘扬清风正气,又及时批驳谎言歪理,通过切实有效的网络评论,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要着眼大局大势,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析事辨理、解疑释惑,澄清谬误、激浊扬清,针对网上各类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有理有据进行辨析,旗帜鲜明批驳谬误,把广大网民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全社会智慧力量凝聚到各项工作任务上来。

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当前,我们已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做网上工作,不能见网不见人,必须下大气力做好人的工作,把广大网民凝聚到党的周围”。

按照“三个地带”要求做好网上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三个地带。第一个是红色地带,主要是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这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决不能丢了。第二个是黑色地带,主要是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构成的,还包括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论,这不是主流,但其影响不可低估。第三个是灰色地带,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地带”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对不同地带,要采取不同策略。对红色地带,要巩固和拓展,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对黑色地带,要勇于进入,“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对灰色地带,要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这些工作,要抓紧做起来,坚持下去,必然会取得成效。

做好网络名人工作。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在内的网络人士大量涌现。要把这些人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政治观点,增进其政治认同,做好他们的工作。

区别对待三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争取人心,要区别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法。我讲过要区分政治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这在网上也是适用的。”对于政治问题,要严格加以约束,开展必要的斗争,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绝不给错误言论网上传播空间。对于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教育转化、团结争取。对于学术问题,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积极加以引导。既不能把网上政治问题当成一般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警觉性,反应迟钝、应付消极;也不能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把舆情当敌情,简单粗暴、一删了之。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10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领域。古人说:“知屋 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通过网络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利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五、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能不能守住网络阵地,关乎党的事业、国家前途、人民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有同志讲,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从美国的‘棱镜’、‘X一关键得分’等监控计划看,他们的互联网活动能量和规模远远超出了世人想象。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面对严峻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必须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

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一切网站、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移动客户端等都不能为之提供方便。

对网上舆论热点,要深入研判。一种意见突出出来了,就要及时分析,看看这种意见代表哪些人、代表多少人。对网上谣言和杂音噪音,要找出谁在造谣,有什么企图,背后有没有敌对势力。事实证明,网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社会事件,从来都不是个别人一时心血来  潮搞起来的,而是各路角色粉墨登场、联手行动的结果,是有选择、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这些情况,要有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和政治鉴别力,线上线下要密切联动,不能云里来、雾里去,决不能任由这些人造谣生事、煽风点火、浑水摸鱼。

要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负起责任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哪些方面需要重兵把守、严防死守,必须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党中央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不能停留在纸上,各项措施都要落实到位。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涉及政治原则问题,要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在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原则性问题面前,所有领导干部都不能做旁观者。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下大气力开展网上工作,亮出群团组织的旗帜,发出群团组织的声音,对模糊认识进行引导,对错误言论进行驳斥,让群众能在网上找到自己的组织、参加组织的活动。

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要防范境外势力向新媒体领域渗透,防范资本影响舆论的风险。

六、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把更多人财物投向互联网。”“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媒体迅速 崛起,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信息阅读量以数十亿计,对传统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冲击难以避免,如何用好新媒体、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升网络内容建设水平日益成为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要把握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要顺应时代之变,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充分释放融合发展动力活力,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发挥不同媒体各自的内容优势、资源优势、传播优势、渠道优势,各展所长、相互协同,勇创新、善融合、重表达、强实效,深耕优质内容,激发表达活力,推出一批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的网络精品佳作。积极运用网信领域新技术新应用,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网络内容建设水平,增强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入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方 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 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传播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

七、加强网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 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特别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道路,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 提供了新的选择。当前,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聚焦中国,各国人民更愿意了解中国、倾听中国。必须加强网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加大网络传播力度,精心宣介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完善和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阐释宣介,通过互联网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把握网络国际传播规律。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加强网络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和规律探寻,积极运用海外网民易于接受的互联网新技术新形态,精心创作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新媒体产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增强网络国际传播亲和力和实效性,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

加强网络国际传播平台建设。要大力拓展境外网络传播渠道,提升合作传播能力,加强本土化运作,开展多语种、全业态传播,探索实施境外精准传播,扩大知华友华网络国际舆论朋友圈,积极利用境外网络媒体、社交平台、手机客户端、专家智库发声,不断提升网络国际传播覆盖面和效果,努力构建更加客观公正、积极健康的网络国际舆论生态。

 

第四章 全方位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大势,紧密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实践,作出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都作出专门部署,党中央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要认真贯彻落实党 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综合治网格局,着力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一、管网治网的治本之策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是管网治网的治本之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综合治理。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018年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性谋划、综合性治理、体系化推进,逐步建立起涵盖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各方面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部署,为我们深化网络综合治理、建设良好网络生态、提升管网治网水平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网络综合治理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专项行动深入开展,行业协会积极推进行业自律,网信企业不断深化落实主体责任,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治理,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管网治网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治理规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种手段结合起来,做到既善于运用和发展互联网,又善于管理和驾驭互联网,不断提升管网治网用网能力。

二、 实现多主体协同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工作涉及众多领域,要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综合治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网上信息管理,网站应负主体责任,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要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这些重要论 述深刻阐明了不同主体在网络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网络治理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

网络综合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主体作用,广泛汇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落实好各相关方责任,实现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的有机统一。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落实党管互联网原则,把党的领导贯穿网络综合治理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认真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综合治网工作格局。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必须突出部门管理责任。完善部门协同治理,树立网上网下一体化治理理念,充分发挥网信部门统筹协调作用,深化部门间联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建立健全信息沟通、会商研判、协同处置机制,形成网络综合治理合力。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必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授权专责的原则,做好属地网络综合治理工作,将网络综合治理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策研究,加大投入保障,及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各级网信部门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必须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谁主办、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发布、谁负责”原则,压实网站平台作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落实相关制度规定,健全内容审核机制,提升违法和不良信息发现处置能力,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和网民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秩序。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必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网络行业组织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行业评议等评价奖励机制,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生态治理意识,扩大网络举报工作覆盖面,持续加大违法和不良信息受理处置力度。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必须发挥广大网民作用。广泛动员网民、紧紧依靠网民、积极服务网民,把广大网民凝聚到党的周围,打一场网络生态治理的人民战争。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深入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推进全社  会网络素养教育,引导网民依法上网、文明上网、诚信上网、安全上网,主动投身网络内容建设,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共建共治网上精神家园,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良好网络秩序的维护者,实现网民引导网民、网民教育网民,为管网治网提供最广泛、最深厚、最持久、最有创造力的磅礴力量。

三、 坚持多手段综合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互联网管理的规律特点,强调要形成“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  融合,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乱象表现形式多样、生成原因复杂。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推动管理触角前置、管理流程重塑,实现由事后管理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转变,实现管内容、管行为、管主体统一,提高管网治网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提升依法治网能力。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坚持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为网络综合治理提供强大法治保障。

提升行政管理能力。适应互联网特点加强依法监管,运用政策引导、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约谈指导、从业人员管理等多种手段,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为推动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坚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密切跟踪、大力突破、有效防范、积极运用,在互联网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研究,针对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做好技术储备、安全评估和有效应对,确保新技术新应用配好“刹车”再上路。

四、 深化网络生态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坚决彻底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网络生态乱象,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把握方向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网络信息内容为主要治理对象,以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为目标,积极开展网络生态治理,确保网上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构建良好网络秩序。

开展专项行动。实践证明,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是网络生态治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是维护亿万网民精神家园的有效手段。要集中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网络空间顽瘴痼疾,把专项行动成效体现到页面改观程度上,体现到网民直观体验上,体现到网络生态优化上。坚持管当下与利长远相统一,既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又一抓到底、标本兼治,不断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有效防范问题反弹回潮,对顶风作案、屡教不改、边改边犯的,从严查处,形成震慑。

加强基础管理。以正确价值导向指引网站平台社区规则、用户协议建设,坚决防止利用负面低质信息博眼球等行为。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引导网站平台完善内部管理规定和机制,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净化能力。引导各地探索符合属地特点的治理举措、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

强化行为管理。信息内容是表象,行为过程是本源。要强化行为过程管理,加强对网站平台的监督,对网站平台的违规行为和违规主体实时纠偏,推动网站平台加大账号处置力度,推动行为管理由 事后追责向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追责并举转变。

五、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网络文明与信息时代相伴而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当责任,网络平台、社会组织、广大网民等要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网络文明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现在,我国10亿多网民,互联网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密相连,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日益成为全社会的热切期盼和共同心声。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顺应信息时代潮流、提高社会文  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亿万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必须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实抓牢。

培育网络文化新风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空间,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网上宣传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网上宣传阐释,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实施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引导创作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

拓展道德建设新空间。强化网上道德示范引领,广泛开展劳动模范、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典型案例和事迹网上宣传活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弘扬网络诚信文化,不断健全完善网络诚信建设的体制机制、法规制度、渠道载体,营造依法办网、诚信用网的良好氛围。发展网络公益事业,深入实施网络公益工程,运用互联网广泛传播公益理念、善行义举、爱心榜样,广泛开展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和网络公益活动。

完善网络文明新规范。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伦理和行为规则,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网络文明准则,把网络文明建设要求融入行业管理规范。以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网络教育机制,引导青少年网民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健康的用网习惯、必备的防护技能。加强网站平台社区规则、用户协议建设,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打造文明创建新品牌。有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上延伸,加强网民网络文明素养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基层深入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精心组织实施网络文明品牌活动,办好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积极打造中国网络文明理念宣介平台、经验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国际网络文明互鉴平台。深入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广泛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活动,引导全社会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净化网络环境。

 

第五章 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技术革新,都会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当前,网络安全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 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要站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坚决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审视我们面临的安全威胁,最现实的、日常大量发生的不是来自海上、陆地、领空、太空,而是来自被称为“第五疆域”的网络空间。当前,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且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传导渗透。深刻认识网络安全风险、有力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安全课题。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形势严峻。当前,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活动时有发生,涉及全球各主要国家,影响能源、金融、电信、航空、政务等多个重要行业领域。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同时也是全球遭受网络安全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级的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入侵控制、信息窃取,以及部分黑客组织频繁持续的攻击行动,对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数据安全管理面临挑战。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设备数量及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安全威胁持续放大,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针对数据的网络攻击日趋严重,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成为攻击者的重要目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面临被截获、篡改、伪造等风险,在存储环节容易出现数据泄露等问题,在使用加工环节存在数据开发利用违规风险;个人信息过度采集和泄露风险加剧,一些互联网平台过度收集、超范围使用数据,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部分平台企业未能妥善处理、保管数据,导致数据泄露,滋生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成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

网络空间军事化威胁日益加剧。网络空间军事化进程明显,有的国家强化进攻性网络威慑战略,大规模发展网络作战力量,加剧网络冲突风险,大国间网络空间战略平衡与稳定面临新考验,世界和平受到新挑战。

二、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国家网络安全工作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要坚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要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既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又积极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引导新技术应用。要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立足于开放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我们面临的安全问题,很多时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意识问题。这几年,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但网络安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重发展轻安全、重建设轻防护;有的认为关起门来搞更安全,不愿立足开放环境搞安全;有的认为网络安全是中央的事、专业部门的事,同自己无关。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特点。

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维护网络安全必须有全局视野、大局意识,从整体出发谋划、推进、落实网络安全工作。一方面,网络安全辐射影响到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各个层面,对国家安全牵一发 而动全身,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将网络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网络安全威胁来自四面八方,任何单点隐患都有可能造成整体系统的崩溃,必须综合考虑网络安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性。

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网络安全的博弈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可能一劳永逸。在网络安全领域,系统漏洞、产品漏洞、管理漏洞都是动态的,威胁手段也是动态的,那种依靠装几个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就想永保安全的想法已不合时宜。这些都要求我们树立动态的防护理念,及时监测态势变化,始终将维护网络安全作为常态化的工作。

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如今,绝大多数系统都在联网运行,既然保护的对象本身就处在开放环境中,就不能再将安全全部建立在封闭的措施之上。此外,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关起门来保安全的想法既不符合实际也难以做到。只有立足开放环境,提高开放水平,吸收先进技术,网络安全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网络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网络安全防护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在特定时间段内实现超越当下网络安全技术水平的绝对安全。网络攻防具有不对称性,网络对抗往往是攻易守难。网络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无法实现绝对的事前全面防范。强化事前研判防范,加强事中事后处置能力,是维护网络安全的现实选择。

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在万物互联、深度融合的网络环境下,需要建立广泛参与的网络安全维护机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此外,网络空间是全人类的活动空间,维护网络安全不是一国的事,是各国共同的责任,需要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只有坚持发展安全并重、双轮并驾齐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才能推进得更健康、更均衡、更可持续。

没有网络安全,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发展,而且信息化发展越快,网络安全威胁潜在的风险就可能越大。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生许多因网络安全防护没有同步跟进而导致的重大事件,对关键基础设施、社会生产生活乃至国家政权安全带来极大风险。目前,我国网络应用和网络产业发展很快,但网络安全意识不足、网络安全保障没有同步跟上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地方和部门信息化建设热情高、投入大,但是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投入程度还不够。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绝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拒绝发展。网络安全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用发展的方式加以解决。没有信息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滞后,网络安全也没有保障,已有的安全甚至会丧失。

三、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强化网络、数据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守牢安全底线,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进一步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提供安全保障。

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网络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也是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大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要着力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一盘棋”意识,加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之间的威胁信息共享和防护行动协同,实现从分散防护到整体防护、从静态防护到动态防护、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防护的转变,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主体责任和保护工作部门监管责任,统筹组织开展对党政机关、重点行业、大型互联网服务平台、工业控制系统等的检查整改,提升风险管理、纵深防御、应急恢复等能力。

加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如果对网络攻击感知不到位、预警不及时、信息不汇总、行动不统一,反射弧太长,就会贻误战机。“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是做好网络安全工作的基础。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检查,摸清家底,认清风险,找出漏洞,通报结果,督促整改。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建设、手段建设、平台建设,把政府和企业、国内和国外的安全威胁、风险情况和事件信息汇集起来,形成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信息共享和研判处置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安全事件处置联动机制,提高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和响应处置能力。

加强网络安全审查。网络安全审查是世界很多国家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普遍做法,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的正当措施。要加快完善和积极运用网络安全审查,运用法律武器对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提出安全管理要求,坚决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资源,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国家治理、国际竞争产生革命性影响。要坚持综合治理,聚焦网络数据管理重点环节,加强政策引导、法律规制、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形成数据安全共同维护和发展共同促进的工作 格局。要推动管理关口前移,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强化重要数据安全保护。要筑牢数据安全屏障,实施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制度,促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着力破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保证个人知情权、决定权、删除权等个人信息权益,加强执法工作协调,细化完善打击数据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四、 夯实网络安全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网络安全是基础性、全局性的安全问题,做好网络安全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统筹推进。要认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方方面面资源和力量拧成一股绳,切实夯实网络安全工作的基础。

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互联网是一点接入、全球联网,网络安全是一点击破、全网突破。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义务,对发生重大网络安全问题的要追究责任,加强网络安全工作统筹协调,加大对网络安全政策规划、重大项目、技术产业、人才教育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培育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良性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钱,请优秀的老师,编优秀的教材,招优秀的学生,建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要持续实施网络安全人才工程,加强人才教育和技术产业统筹,重点发挥企业和市场作用,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创建世界一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探索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要支持企业深度参与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课题研究等环节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校阶段参与创新创业。要坚持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等评价机制,树立以实际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通过多种方式发现民间的怪才、奇才,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一把尺子衡量,采取特殊政策广泛招收人才、重用人才。要强化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建立实施重大任务“揭榜挂帅”机制,着力突破制约网络安全发展的核心技术。要加强网络安全产业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完善支持网络安全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网络安全投入,加强网络产品管理,促进和规范网络安全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减轻企业负 担,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络安全企业。

加强全党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培养。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在头脑中真正筑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分群体、分层次、分领域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掌握基本网络安全技能、养成良好安全习惯,共同维护网民网络安全权益,构建网络安全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加快网络安全标准建设。互联网的根子是技术协议,技术协议的根子是标准。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领制高点。网络安全博弈归根到底争的是标准制定权、规则主导权。要深入研究网络空间的安全标准、技术标准、治理标准,提出更多体现中国主张、彰显国际道义的标准,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

 

 第六章 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立自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把握科技创新规律特别是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规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 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一、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 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谁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 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把互联网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大力发展信息领域核心技术。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积极推进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弥补自主软硬件短板,积极构建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整合,一些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 得到根本性改变,比如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特别是高端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光刻机等核心装备还依赖进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现突破,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二、坚决打赢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当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 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网络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攻坚战略,推动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量子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制高点”,“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 破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决打赢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战。

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必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两条腿走路”,辩证看待问题。一方面,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另一方面,自主创新不是 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新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不拒绝。但是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进但必须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别人合作开发的,哪些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的。既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

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必须瞄准目标、分类施策。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切实把握好方向。一是基础性技术、通用性技术,如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是支撑互联网基本运行和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是躲不开绕不过的,要咬住不放、攻坚克难。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要练就独门绝技,选准方向、找准突破口,组织精锐力量集中攻关。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区块链、神经网络芯片等,这些技术在新的时间节点可能会颠覆传统产业,是关系长远发展的,必须从国家层面超前谋划布局,争取掌握未来技术竞争新赛场的规则制定权和主导权。

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必须有决心、恒心、重心。有决心,就是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有恒心,就是加强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谋划,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遵循技术规律,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有重心,就是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紧围绕攀登战略制高点,强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把方向搞清楚,把重点搞清楚。

三、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就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而言,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当我们从跟跑到并跑领跑、进入科技的“无人区”以后,更加需要从基础研究中找到创新方向和出路。

强化信息领域基础研究体系布局。基础研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公益性、探索性等特点,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各领域,周期长、风险大。必须重视顶层设计,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做强优势领域,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加强信息领域基础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补上冷门短板,把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壮大起来。加快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优化基础研究设施条件和环境,改革基础研究项目设立模式,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鼓励拓展新兴交叉学科,聚焦量子信息等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卡脖子”技术,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

培育信息领域基础研究良好生态。基础研究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搞基础研究有时甚至需要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持续努力才能有所突破,必须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以“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专注攀登科技高峰,努力做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完善突出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信息领域基础研究在正确轨道上运行。打通信息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力争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体系,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制度设计,为基础研究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

加大信息领域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积极帮助具备条件的领军企业部署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支持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激励网信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大力引导社会各方面更加关心基础研究,鼓励社会以捐赠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建立支持基础研究的基金,规范基金捐赠的运作方式,为基础研究提供广泛、精准、安全支持。

注重信息领域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型人才是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人才深怀爱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坚持走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打好基础、储备长远,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加强信息领域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信息领域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网络信息技术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体系的竞争。目前,网信领域国际产业竞争已经不是过去单一技术、单一产品、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的竞争。”特别是随着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世界上主要国家和行业巨头开始面向新的产业体系进行布局,新一轮产业体系竞争已经打响。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必须着眼于建立具备全球领先创新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在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共同发力。

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现实战略需要出发,集中资源和力量,优中选优、重点突破,体系化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围绕高端芯片、关键软件、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进行全面布局,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牢牢把握技术创新主动权。

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球信息领域,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最终结果,不应只是技术报告、科研论文、实验室样品,而应是市场产品、技术实力、产业实力。”要聚焦信息领域,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互动,既坚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形成产业优势,又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信息领域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优化市场环境,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反对互联网领域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更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加快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强化成果导向,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改革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分类、合理多元的评价体系。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鼓励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

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新型举国体制,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是对我国科技创新历史经验的坚持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发挥科技攻关的举国体制优势,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全国资源,依靠各部门、各地方、各部队“大协作”,独立自主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增强了国家实力,维护了国家安全,提升了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们继续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一大批重大创新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天眼”巡空、“天问”探火等,令世人为之惊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过去搞‘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突破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天推进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也要靠这一法宝”。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涉及面广、链条长,要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紧密结合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的特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要突破。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信息领域有很多原创性重大发明,比如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卫星导航等,都直接或间接出自政府之手,后来通过市场应用逐步做大。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围绕世界科学前沿方向和国家战略需求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领域科研基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 基础平台,加强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大国大市场优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优势。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积极打好大国大市场这张牌,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市场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离市场最近,最能感受到市场动态、社会需求、技术走向。要把网信企业创新热情引导到核心技术突破上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在国家科技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实施“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第七章 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当前,信息革命时代潮流深入推进,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切实增强“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先行”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一、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明确了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课题。信息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加速器、催化剂。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网络强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信息革命时代潮流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内在关系,深刻阐明了信息化在我们党使命任务 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方位、职责使命、路径选择,赋予了网信事业特殊重要的历史使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资源成为新生产要素,信息技术成为新创新高地,信息网络成为新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成为新经济引擎,信息化成为新治理手段,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有力促进了各类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了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升级和融合融通,为转变发展方式、增进人民福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绿色化转型、推动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能、有效的共享机制、丰富的物质文化供给、可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着眼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胸怀大局、融入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要原则,坚持网络强国建设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自觉将信息化建设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坚定不移以信息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网信事业发展新篇章。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化信息惠民为民,扎实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关键民生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服务、保障和促进共同富裕。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加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化转型,形成数字产业与绿色发 展的良性循环。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用底线思维谋划发展,加强数字经济、信息安全、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监测,及时防范化解网信领域面临和潜在的各种风险。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数字政务、数字社会建设,深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积极运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二、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石,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 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对信息基础设施重要地位和演进规律的深刻把握。

当前,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普遍将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纷纷加快战略布局。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统筹推进5G、光纤、北斗导航、IPv6、数据中心、物联网等建设发展,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水平快速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宽带网络,移动通信方面实现4G并跑、5G领先,5G网络全球规模最大,IPv6地址拥有量位居全球前列。同时也要看到,与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统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建设高速可靠宽带网络,加快5G网络规划建设,组织有条件的城市开展“千兆城市”网络建设和示范试点,不断推动城市宽带网络向高速化和智能化升级。加快通信网络应用升级,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发展卫星互联网,持续优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市  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加强新型网络基础架构和6G研究。

大力发展算力基础设施。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需要有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设施的坚实支撑。要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推进数据中心在全国范围优化布局,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云网协同发展,提升数据中心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数据中心节能改造,持续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推动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基础设施对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水平,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具有重要作用。要推动融合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推动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先进普惠、智能协作的生活服务数字化融合设施。加快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网信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和科研教育基础设施,持续支撑网信领域创新发展。

加强基础资源规划和储备。网络基础资源在应用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事关互联网的稳定运行和长远发展。要强化互联网基础资源保障,加强域名、工业互联网标识、互联网协议地址和移动应用程序等网络基础资源管理,开拓资源应用领域,加快融合应用,提升互联网基础资源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数字产业化基础更加坚实,产业数字化步伐持续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蓬勃发展良好势头,为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新增长点、提供了新动能。但同世界数字经济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 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弱项。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要求“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要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要素价值,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模式,打破“数据孤岛”,释放数据红利,推动政务数据、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等良性互动、融合应用,充分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发挥好效应倍增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完善数据市场运营体系。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方面,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发挥互联网作为新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数据、信息、知识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加快推动数字产业能级跃升。推动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能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培育数字技术、数据资源驱动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发展数字贸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5G 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 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要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加快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发展智能制造,培育一批  “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打造“5G+工业互联网”、“5G工厂”等中国品牌,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引导和规范“互联网+服务业”发展,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出行、餐饮、住宿、文化、旅游、体育、物流、家政等领域智能化 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高质量的数字服务市场。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

    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要大力发展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的新技术和产业体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智能终端、绿色信息网络、绿色数据中心等,挖掘各环节节能减排潜力,推动产业智慧绿色增长。

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规范的苗头和趋势,必须坚决纠正和治理。要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明确主管部门、监管机构职责,做到分工合  作、相互配合。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改进提高监管技术和手段,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加强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核心技术、重要产业、关键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安全  可控。

四、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特点,围绕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 决策施政。”这清晰擘画了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总体框架和具 体举措,指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推进数据资源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随着互联网运用普及和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治理正逐步从线下向线下线上相结合转变,从掌握少量‘样本数据’向掌握海量‘全体数据’转变,这为推动治理模式变革、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坚持数据赋能,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加强数据有序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破除数据壁垒,推进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等汇聚融合、合理利用,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增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加强数字政务建设。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重塑治理理念、优化政务流程、完善运行机制,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管理治理全过程、全链条、各方面,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

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数字技术和传统公共服务融合,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总结推广“最多跑一次”等改革经验,打造“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五、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 生活的新空间,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互联网发展的目标,服务百姓、惠及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新期待,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惠及14亿多中国人民。

深化信息为民惠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加强新技术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体育、住房、交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强化民生服务,弥补民生短板,着力解决优质民生服务供给不足、分布不均、可及性不够等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超前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巩固和提升网络扶贫成效,把数字乡村摆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建设智慧绿色乡村,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加强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统筹规划和建设运营,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强化智能化管理,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 智能化管理水平。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城市运转和经济运行状态的泛在感知和智能决策能力。围绕惠民服务、精准治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应急管理等领域打造高水平新型智慧城市样板。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加快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突出应用牵引和场景驱动,丰富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优化数字资源获取渠道。提升高品质数字生活水平,丰富新型数字生活场景,开展数字助老、助残行动,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农民等不同类型群体需求,精准帮扶 信息弱势群体。推进教育数字化,提升高效率数字工作能力,提高产业工人、农民、新兴职业群体等数字技能,构建终身数字学习体系,提升学校数字教育水平,完善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提高全民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全民网络文明素养,全面提升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为建成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提升数字化环境治理能力,优化完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和能源动态监测网络和监管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推动网信企业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既是企业家奋斗的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要坚定不移支持网信企业做大做强,也要加强规范引导,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鼓励支持网信企业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为我们做好促进网信企业健康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网信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日益成为建设网络强国的中坚力量,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必须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竞争力,同时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与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推动网信企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鼓励支持和规范发展并行。一方面,坚定不移支持网信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网信企业综合发挥技术、人才、资金、渠道、数据等优势,推动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创新,成为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产业主体,布局前沿技术,推动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规范市场秩序,鼓励良性竞争,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

推动网信企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政策引导和依法管理并举。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为企业发展打 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网信企业活力。持续完善互联网平台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网络执法协调机制,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切实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等各类主体合法权益。

推动网信企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网信企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善于抢抓机遇,勇于改革创新,坚持守法经营,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做大做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更好承担起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

 

第八章 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推进依法治网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法治工作,将依法治网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和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围绕依法治网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网络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成就。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网的要求,坚持把依法治 网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一、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推进依法治网是完善国家治理的新领域。国无法不治,网无法不兴。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深刻指出,“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这深刻揭示了依法治网在协调网络关系、防范网络风险、保障网络安全、促进网络发展、构建网络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进依法治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课题。当前,网络空间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新领域,网络法律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法治工作成为全面依法治国在网信领域的重要实践。推进新时代网络法治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探索构建与互联网发展相适应的法治体系,把法治贯穿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法治在网络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推进依法治网是互联网发展管理的新要求。从国内看,互联网在快速发展、全面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网络空间乱象时有发生,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行为挑战法律底线,网络违法犯罪屡禁不止。发展与安全的矛盾逐步凸显,网络安全领域防护形势严峻复杂,数据安全工作日益紧迫,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现象大量存在,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深恶痛绝。从国际看,世界各国在互联网领域立法步伐不断加快。面对网络空间发展新情况、全球网络法治建设新趋势,亟待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网,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推动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引领全球网络领域法治建设,为全球网络法治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二、加快制定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治网之利器,网络立法是夯基垒台、固本强基的工作,是依法治网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 公民合法权益”,“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继续加快制定完善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网络立法工作的任务举措和工作要求,为做好网络立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全面推进,网络立法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一方面,完善民法 典、刑法、国家安全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传统立法涉网络法律制度,积极推动现有法律法规延伸适用到网络空间。另一方面,加强网络专门立法,相继出台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 全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部门规章,《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等问题,仍需加快制定完善,保障健康发展。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必须强化立法统筹。加强网络立法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立法规划计划衔接,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工作体系,在发挥部门主体作用、加强部门立法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统筹各部门立法需求,推进网络领域综合性立法,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必须强化体系建设。立足互联网长远发展,进一步健全涵盖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信息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法律、法规、规章及管理规定等多个位阶,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网络法律体系。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必须加强重点立法。围绕党和国家重大部署,聚焦管网治网的空白点薄弱点,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安全挑战,强化重点问题研究,及时研究出台相关法规制度,做到网信事业发展到哪里、法律制度建设就跟进到哪里。

三、深入实施网络法律法规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深入实施网络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网络执法统筹协调。健全网络行政执法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全国网络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实现违法线索互联、执法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不断增强网络执法工作的协同性、针对性、实效性。

深入实施网络法律法规,必须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强化互联网信息内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执法,加强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盗版假冒、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治理,坚决遏制各类新型网络犯罪,依法打击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施攻击、窃密、破坏等活动,加强网络黑灰产业链整治,让监管“长牙齿”,切实保护网民合法权益。

深入实施网络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网络执法监督检查。加快建立由日常监督检查、重要案件监督检查、重大专项监督检查、年度监督检查等组成的网络执法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确保网络执法各项工作要求切实落实到位。加强重大网络案件协调督办,形成体系化、机制化督查工作格局,建立符合网络执法特点的督查工作体系。

深入实施网络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加强网络执法机构建设,配齐网络执法力量,加快推进网络执法体系建设,确保所承担的执法职责、执法工作量和执法力量相平衡。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试考核、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执法培训,着力提升执法队伍政治能力、法治能力和网络素养。

四、深入开展网络普法工作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教育引导广大网民遵守互联网秩序,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全面推进依法治网,必须加强网络普法宣传教育,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成为网络空间的广泛共识和一致行动。

提高网络普法宣传教育的创新性。要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和特点,推动网络普法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等全方位创新,着力构建融合创新、精准高效的网络普法体系,增强优质内容供给、提升网络普法实效。推进网络普法技术化发展,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全方位、多声部开展网络法治宣传,推广传播网络法律知识,引 导网民积极回应、正面互动,培育网络空间的法治意识。

提高网络普法宣传教育的广泛性。要常态化开展网络普法活动,进一步用好用活网上网下宣传平台,筑牢网络普法阵地,扩大网络普法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培育“全国网络普法行”等网络普法优秀品牌,持续组织开展网络普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网站。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一体推进“谁立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夯实公益普法责任,建立健全网络普法全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网络社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营造全网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提高网络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要把领导干部作为网络普法宣传教育的关键,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干部培训体系,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网信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和必备素养。加强 对互联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相关技术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的学法用法教育。重点做好青少年的普法 教育,强化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规范青少年网上行为,引导青少年依法用网、文明用网。

 

第九章 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当前,互联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利益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潮流,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 “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彰显了对人类共同福祉的高度关切,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体现了中国积极作为的大国担当,为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

一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

互联网迅猛发展给人类文明进步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互联网发展跃升到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的新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为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起手来,顺应大势,抓住机遇,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走稳走实。

互联网迅猛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

发展不平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普及、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创造、安全风险防范、数字技能掌握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拉大。

规则不健全。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散布虚假信息等时有发生,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现有监管规则的不健全问题进一步凸显。

秩序不合理。全球性互联网基础资源分布及配置严重失衡,网络空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给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互联网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愿望相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的利益相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需求相同。”当今时代,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一国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越来越具有重大意义。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

二、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

尊重网络主权。《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覆盖国与国交往各个领域,其原则和精神也应该适用于网络空间。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不搞网络霸权,不干涉他国内 政,不从事、纵容或支持危害他国国家安全的网络活动。

维护和平安全。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各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现实空间,战火硝烟仍未散去,恐怖主义阴霾难除,违法犯罪时有发生。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各国应该  共同努力,防范和反对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的恐怖、淫秽、贩毒、洗钱、赌博等犯罪活动。不论是商业窃密,还是对政府网络发起黑客攻击,都应该根据相关法律和国际公约予以坚决打击。维护网络安全不应有双重标准,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

促进开放合作。“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各国应该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搭建更多沟通合作平台,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构建良好秩序。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

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只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铺就信息畅通之路,不断缩小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信息鸿沟,才能让信息资源充分涌流。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支持,共同推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拓发展新境界。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互联 网蓬勃发展,为各国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只要遵守中国法律,中国热情欢迎各国企业和创业者在华投资兴业。中国愿意同各国加强合作,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信息经济示范区等, 促进世界范围内投资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国应该携手努力,共同遏制信息技术滥用,反对网络监听和网络攻击,反对网络空间军备竞赛。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加强对话交流,有效管控分歧,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制,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

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由大家商量着办,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作用,不搞单边主义,不搞一方主导或由几方凑在一起说了算。各国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研究制定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使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四、推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

    中国既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受益者,也始终是国际网络空间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贡献者、秩序的维护者。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为指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对话交流,深度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平台机制,主动宣介中国方案、中国理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 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努力实现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有序、平等尊重、开放共享的目标,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积极宣介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加大对这一重要理念主张的研究阐释、对外宣介、国际传播,在概念文件、行动倡议、实践案例、白皮书等方面,持续向全球网络空间推出更多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主 张的国际公共产品,切实将思想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平台。自2014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连续成功举办,每年都有来自全球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互联网领军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术机构的千余名代表参会,围绕网络空间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 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作用日趋彰显。2022年7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潮流、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希望世界互联网大会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以对话交流促进共商,以务实合作推动共享,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加强交流对话,深化务实合作,进一步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推动世界互联网大会成为包容互信、凝聚治理共识的重要平台,成为合作互惠、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成为团结互助、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平台,成为交流互鉴、繁荣人类文明的重要平台。

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进程。深入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网络空间交流合作,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负责任国家行为规则、准则和原则,积极参与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等活动,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深度参与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涉网信议题磋商谈判,围绕数字经济、弥合“数字鸿沟”、加强数字能力建设、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等热点议题深化合作。

    积极开展网络空间国际合作。运筹好大国网络关系,开展对美网络工作,深化中俄网信领域高水平合作,推进中欧网信交流合作,扩大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网信合作交流,发展跨境电商、数字技术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强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和5G 等信息通信技术合作,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发展成果造福世界人民。

 

第十章 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网信事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政治高度,把网信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把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一、坚持党管互联网

党管互联网是党在信息革命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政治原则。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互联网对我们党执政的考验、对国家事业发展的影响,都将是长期的。在这个重大历史性课题面前,我们必须作出鲜明回答和正确抉择,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

坚持党管互联网,这是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伟大事业必须要靠伟大工程来保证。对于互联网这样的革命性技术、变革性力量,绝不能视而不见,在引领信息革命、建设网络强国的进程中,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党管互联网,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网络空间成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有效驾驭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惠及14亿多中国人民。

坚持党管互联网,这是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信息革命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面对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道路阔步前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的最本质特征,是网信事业发展的最显著优势,是网络强国建设的最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意识,深刻认识党管互联网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坚持党管互联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信事业发展之迅速、变化之巨大、成绩之显著,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坚持党管互联网,就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正确方向和道路阔步前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坚持党管互联网,就必须深刻把握党中央就网信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网信工作的时代方位、职责使命、路径选择,有效防范化解网信领域各类风险隐患,以网络强国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网上舆论支持、可靠网络安全保障和有力信息化支撑。

目前,中国有14亿多人民、10亿多网民,互联网通达亿万群众,连接党心民心,网信工作肩负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坚持党管互联网,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认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拓展信息惠民为民成果,维护人民群众网络合法权益,加快弥合“数字鸿沟”,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1994年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以行业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原有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统筹, 实现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就是要在中央层面设立一个更强有力、更有权威性的机构,实现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大后,为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责,党中央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同时优化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职责。网信工作顶层设计和总体架构得以确立,网信管理领导体制机制更加理顺,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有机构、缺统筹,有发展、缺战略,有规模、缺安全等问题。

迈向新时代新征程,做好网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抓落实的主体责任,将网信工作纳入党委重点工作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提出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各项政策举措。各级网信委要及时研究和解决网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强化统筹协调、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推动党中央关于网信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网信委各委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区各部门要将网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定期分析研究,加强谋划部署。

网信部门要履行好职责使命,紧紧围绕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信息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工作,全面履行政治职责,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更好调动方方面面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自觉学网、懂网、用网,着力提升网信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做到群众在哪儿、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

加快健全网信三级工作体系,落实地方党委网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双重管理体制,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努力构建上下贯通、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做到因地制宜、协同高效,不断夯实网信工作的基层基础。

方方面面齐动手推进网信事业。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发挥好企业、科研院校、智库等作用,汇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推动网信工作。广大党员和团员要承担起时代重任,关键时刻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努力做国家网络主权的坚定捍卫者、网络秩序的坚定维护者、网络文明的坚定践行者。工会、共青团和妇联要发挥贴近网民、贴近群众的优势,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网民是网络的主体,要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共建共治共享网上精神家园。互联网企业和平台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严格落实依法办网主体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确保经营不逾越法治红线。网络社会组织要强化行业自律,与政府管理部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科研院校和智库要进一步汇聚专家学者力量,当好智 囊和参谋,更好地为推动网信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三、加强网信领域党的建设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要深刻认识加强党对网信工作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网信领域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为网信事业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打造过硬的网信铁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讲政治、懂网络、敢担当、善创新作为重要标准,把好干部真正选出来、用起来,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队伍保障”。必须从事关网信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坚持选育管用综合施策,真正把讲政治、懂网络、敢担当、善创新的优 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切实把干部教育好、管理好、监督好、保护好,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网信铁军。

要做到政治过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互联网,切实将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要做到本领高强,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法律、管理、国际等各方面知识,熟练掌握网信工作新知识新技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管网治网本领,切实肩负起网络强国建设重任。

要做到敢于斗争,深刻认识网信领域各种斗争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发声亮剑,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为党和人民守牢网络阵地,坚决维护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要做到严守纪律,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持自重自省、慎独慎微,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加强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要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随着我国网信事业繁荣发展,一批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迅速成长壮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推进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更多从业人员团结、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引导和监督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将党的主张落实到企业管理、网络治理的各个环节,在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净化网络空间等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为建设网络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深化提升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着力分层分类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实现工作指导全覆盖。不断完善互联网企业和网络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把关定向作用,着力推动党建业务融合,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

四、加强网信人才队伍建设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网信领域是技术密集型、创新密集型领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研究制定网信领域人才发展整体规划,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当前,网信领域的竞争正在全球展开。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成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信人才队伍。

强化改革创新,着力完善网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要突出党管人才,加强对网信人才的政治引领,结合网信领域  创新性强、技术密集、更新迭代快等特点和网信人才专业覆盖广、人员流动性强、国际化程度高、队伍年轻化等特征,推动网信人才管理、培养开发、 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多层次多角度综合施策,破除制约网信人才发展的政策障碍,打造富有网信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

强化评价发现,着力拓展网信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资历,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拓宽优秀人才发现渠道,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

强化培养引进,着力提升网信人才能力素质。不断加强网信人才教育,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增加网信相关内容,支持高校开展多学科交叉培养探索,积极构建网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信新型智库,重点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网信领域综合人才。

强化选拔使用,着力用好用活网信人才。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好配齐各级网信干部,选拔优秀人才进入网信管理部门,完善有利于各类优秀网信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大胆使用中青年网信骨干担纲重大科研项目、负责关键岗位,着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网信领域高端人才。

 

结 语

 

理论清醒是思想统一、政治坚定、行动自觉的前提。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处于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之焦点、引领信息革命时代潮流之先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全局,面临着宝贵发展机遇和严峻风险挑战。只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面 把握和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从世界之变中观察世界大势、从时代之变中把握时代潮流、从历史之变中争取历史主动,不断开创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管网治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网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时代的理论必须以时代的意识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立足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崭新历史背景,以全新视野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从信息革命时代大潮中深刻领会网信工作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把网信工作摆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去谋划、部署和 推进,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始终引领发展潮流、走在时代前列。

实践的理论必须以实践的过程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深深植根于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实践沃土,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被实践所验证,展现出坚实的实践基础、鲜明的实践导向和强大的实践伟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紧密联系实际,大兴调查研究,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网信工作的伟大创造和宝贵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治网之道。

创新的理论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前人没有遇到过、西方有关理论无法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新的理论创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新的实践成果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网信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不断推进网信工作理念思路、工作内容、方式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努力使网信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人民的理论必须以人民的立场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网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统一、尊重网信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深入推进网信为民,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断以网信事业的新进展新成效服务人民、造福人民。

世界的理论必须以世界的眼光来宣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创造性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为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指明了原则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 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树立世界眼光,广泛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国际治网理念主张,不断深化和拓展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造福人类。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真正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之转化为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巨大精神力量和科学行动指南。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 强化政治自觉、为民理念、系统思维、创新精神、风险意识、世界胸襟,不断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创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